公共充电桩的外观损坏检测需兼顾安全性与功能性,形成 “视觉识别 + 物理验证” 的双重检测体系。首先是外观缺陷分类,需重点识别壳体裂缝(长度超过 5mm 即判定为严重损坏)、充电枪头磨损(插针外露或镀层脱落面积>10%)、显示屏碎裂、指示灯故障(闪烁频率异常或不亮)等问题,同时记录 vandalism 痕迹(如涂鸦、刻意破坏的凹痕)。
检测流程分为自动化与人工复核两部分:部署带 AI 算法的巡检机器人(配备 2000 万像素摄像头和 3D 结构光传感器),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识别常见缺陷,识别精度需达到 95% 以上,检测速度控制在每台桩 30 秒内。对于机器人判定为 “疑似损坏” 的区域(如细微裂纹),由人工使用专用工具验证:用塞尺测量缝隙宽度,用涂层测厚仪检查壳体防护层厚度(标准值 80-120μm,磨损后不得低于 50μm),用绝缘电阻表检测外露金属部件的绝缘性能(≥100MΩ)。
特殊场景检测需针对性加强:户外充电桩需检查防水密封圈老化情况(用邵氏硬度计检测,硬度变化超过 ±15 Shore A 即需更换),高寒地区需验证低温下壳体抗冲击性(-30℃冷冻 2 小时后,用 1kg 重锤从 1m 高度冲击,无裂纹为合格)。检测数据需实时上传至管理平台,生成损坏等级报告(轻微 / 中度 / 严重),严重损坏项(如充电枪绝缘失效)需触发紧急维修工单。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