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池包内阻是反映电池健康状态(SOH)的核心指标,内阻增大意味着活性物质衰减、离子传导能力下降,其变化检测需兼顾精度与实用性。内阻分为欧姆内阻(电极、电解液电阻)和极化内阻(电化学极化、浓差极化),检测方法需针对性选择。
直流放电法通过瞬间大电流(通常为 0.5C-1C)放电,测量电压变化计算内阻(R=ΔU/ΔI),设备简单但会影响电池寿命,适合离线检测。交流注入法向电池注入 1kHz-10kHz 正弦交流电,通过阻抗分析仪测量电压电流相位差计算内阻,精度可达 ±2mΩ,且不损伤电池,是在线检测的主流方案(如电动汽车 BMS 实时监测)。
内阻变化趋势比绝对值更有意义,新电池包单体内阻偏差通常<5%,当某单体内阻较初始值增大 20% 以上时,需警惕其成为短板。检测时需控制环境温度(25℃±2℃为标准工况),避免温度波动(每变化 10℃内阻可能变化 5%-8%)影响结果。对于模组级检测,还需考虑连接电阻(如螺栓松动会导致接触内阻骤增),可通过多频点交流检测区分单体内阻与连接电阻变化。
推荐阅读